传统盐业企业未来将何去何从?-欧洲杯足球官网
一问:食盐专营体制改革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?
百年以来,我国食盐长期实行国家专营专卖政策,专营政策下,采用“三证管理、计划管理和政府定价”的方式,实现对食盐生产、运输及流通(销售)环节的严格把控。
这也导致行业内政企不分、各自为政、产销矛盾突出、产业结构调整缓慢等诸多发展矛盾,生产企业也呈现“多、小、散、弱”的格局,普遍缺乏竞争力。
自1994年启动至今,盐业共经历了漫长的七轮体制改革(改革发展历程见“附表”),最终“破冰”实现了由专营体制向市场化逐步开放的重要突破。
第七轮盐改政策推行以来,盐业竞争格局发生了结构性变化,放开跨区经营、产品定价,允许生产企业进入流通渠道等举措持续加大市场竞争,盐企转型已迫在眉睫。
这意味着食盐“专营时代”正式落幕,盐业正进入体制过渡的重要发展阶段,未来,传统盐企如何顺应改革思路,应对环境变化,发展市场经济,成为“十四五”时期重要的发展命题。
二问:此轮改革对市场格局产生哪些重要影响?
此轮盐业体制改革是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,改革食盐产、运、销领域的计划管理模式,打破区域限制,取消政府定价,引入市场竞争,释放市场活力。
※ 睿信咨询认为,改革对市场环境产生以下方面影响:
首先,在价值体系方面,产业链各环节价值体系重新塑造,生产企业、盐业公司、经销商及零售商各主体利益分配重新洗牌;消费者将在产品质量、产品多样化等方面受益。
第二,在产品与品牌方面,市场化逐步放开对盐产品品牌建设提出空前挑战,品牌价值将决定盐产品巩固市场及跨区域扩张能力;产品种类趋向于更健康、更丰富、更多元化。
第三,在价格制定方面,市场放开后,食盐出厂、批发及终端零售价格受市场供需关系及市场竞争影响,一方面对盐业企业定价策略提出挑战,一方面对产品升级赋予机遇。
第四,在渠道调整方面,经过盐改政策驱动下的市场重新洗牌,对传统盐企来说,食盐销售渠道将呈现出由中间经销商渠道向终端零售渠道转移;线下销售向“线下 线上”渠道转移的趋势。
三问:在此改革背景下,盐业呈现出怎样发展趋势?
在上述政策环境持续驱动下,睿信咨询认为,行业呈现出以下发展趋势,领先盐企正积极顺应改革趋势,发展转型升级,加快跑马圈地,迅速占领市场。
趋势一:政策加速驱动产能集中度提升
《盐业体制改革方案》(以下简称“方案”)指出,不再核准新增食盐定点生产、定点批发企业的规定,确保定点企业的数量只降不增。政策层面有效限制了生产企业数量的增长,从而遏制住了产能的无序扩大;逐渐淘汰或整合现有企业的落后产能,从而达到提升产能集中度的目的。
趋势二:行业内企业向产销一体化发展
《方案》提出,食盐定点生产企业可以进入流通销售领域,并且鼓励食盐生产与批发企业达到产销一体化的目的。该规定为盐业行业下一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,食盐定点生产、批发企业通过前(后)向一体化可以有效的降低成本,提升利润率并产生规模效应。
趋势三:具有资质的企业加快渠道下沉
从供给端角度来说,《方案》允许食盐定点批发企业进行跨区域经营,从而导致在局部市场的潜在供给量增大,进而使批发价格大幅度下滑。从需求端角度来说,近年来消费升级明显,终端零售价格不断攀升,从而促使食盐批发企业进军毛利较高的终端零售行业。
趋势四:加速围绕“三品”战略构建产品竞争力
从食盐专营到市场化开放,头部的传统盐业公司加快布局“三品”战略,打造产品核心竞争力,助力产品升级与结构调整。在“品种优化”端,基于消费需求划分产品组合,探寻更符合市场化消费品的规划模式,充分结合消费场景,丰富产品功能服务;在“品质升级”端,持续创新产品包装,优化外观设计,提升感观感受,打造天然、生态、绿色形象;在“品牌多元”端,致力于强化品牌认同,完善品牌设计与规划,创新品牌宣传,明确目标受众。(睿信致成研究院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