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盐而战——“食盐专营”始于春秋战国
编辑: 发布日期:2017-12-10
历史,有不少咸的味道。
盐城作为一座盐业城市,因海盐而生。从唐末到宋中叶,盐城成为全国著名的淮南盐业生产中心。1023年,范仲淹征集4万多民工重修捍海堰。这条海堤北起阜宁,南至海门,绵延数百里,人称“范公堤”。范公堤扩大了遮蔽风潮冲击的范围,使得海盐生产逐渐稳定,并成为宋王朝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。
您恐怕想不到,盐城的第一位县丞名叫孙坚,是三国时期吴王孙权的父亲。而同时期资助刘备流浪军队的大商人糜竹、糜芳,本身就是往来于东吴的盐商。而到了元末,与朱元璋争夺天下的张士诚,也是盐民出身的私盐贩子。
盐的奇货可居,使盐税在国家财政收入里的比重曾经占据半壁江山,具有显赫地位。食盐专营制度的发明者是管仲。凭借这一制度,使得食盐成为齐国的“化学武器”,并成为当时的霸主。
公元前685年,管仲当上了春秋时期齐国的上卿,这个官职相当于丞相。当时齐国有一大敌,就在它的西南方,楚国正凭借其深远的战略纵深和巨大的人口,觊觎着齐国的领土。管仲决定利用自己做生意的专长,先打一场贸易战。
齐国最畅销的出口货物是盐,而楚国虽然是春秋各国中领土最多的,地大物博,但就是不产盐,所以楚国只好硬着头皮在“国际”市场上高价收购食盐。当时燕国、吴国、越国的制盐方法是直接熬煮海水,产量和质量低。齐国沿海富有一种因海而生、含盐浓度比正常海水高四五倍的卤水,齐国盐工是用卤水制盐的,产量大、质量好。
当时,秦国的盐是“官制民卖”,政府亲自组织食盐生产,再将制成的盐售给各大代理商,代理商再卖给二级批发商,批发商再转手……层层加价之后,秦国的盐已失去价格优势。而齐国的模式恰好反过来——“民制官卖”,私人按照官方的标准制成盐后,由官方统一收购。这些盐到了齐国政府手里就成了威力巨大的贸易武器。
管仲颁布法令将齐国的高山和大海统统纳入政府的管辖之中。政府组织专门的工匠砍伐山林、煎煮海水、生产海盐。他还大幅度提高海盐的价格,控制它的对内和对外贸易,这样,齐国很快就从垄断经营中获取了大量的财富,使过去偏居一隅的齐国一跃成为春秋霸主。
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“食盐专营”,管仲因此被后人尊为“盐业宗师”。
2000多年来,朝代更迭江山易主,但“食盐专营”制度作为主线,并没有偏离。今天,我国依旧保留着这一制度,但是它在财政收入中的比例已经微乎其微。
今天的“食盐专营”制度,其目的之一就是预防碘缺乏病,而预防的最好途径就是食盐加碘。新中国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就开始对此进行研究。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,政府通过财政补贴、定点生产和食盐专营等方式逐步普及加碘食盐,目前已基本实现了消除碘缺乏病的目标。